世居在武陵山酉水流域的土家族人不管在婚庆之日、居丧之期,还是在祭天、祭地、祭山、祭水、祭神、祭仙、祭祖、祭岩、祭洞、祭树、祭井……的祭祀活动中,土家人用三根燃香,通过熊熊燃烧的阴钱火焰,向心中的神灵顶礼膜拜。
自我懂事之日起,每当看到这一情景,就想着那黄黄的、圆圆的、长长的土家香是怎么来的。
直到2003年8月23日这一天,这个心结才豁然解开。初识香饼车接触水磨香车是个偶然,是在8年前的一天。在我的采访笔录中清楚的记下了那个日子———2003年8月23日。那天,我和老友雷国兵购得两部卡子(卡鱼的工具)来到兴隆街乡三塘河卡鱼,在两河口 (干河和三塘河的交界处)我发现了黝黑发亮的毁弃闲置在古旧作坊的水磨香车。当时只有水磨香车的磨槽、水车、棬槽、推杆四样构件。这种东西我以前从没有看见过,不知道是什么,心里非常好奇,就不停打听那个古旧的东西是什么。朋友也语焉不详,要我问他的伯娘黄松菊老人。
在黄松菊老人的家里,就那个古旧作坊我提了许多问题。在老人的回答中,我对它有了个初步的认识。古旧作坊叫水车,也叫香饼车,是做土家香的工具。解放前,兴隆街苗沟村是专门做香饼买的。还有兴隆街的沙坝、新坪、干河与三塘河交汇的两河口、新城明星、排楼、高桥也在做香。磨香的材料有柏梓树、枫香树、枇杷树、桃树以及楠竹、香叶子等。香沾桐油点灯,可代替蜡烛照明;梅雨季节香可以隔湿、去湿。柏梓香最香。香有时用于计时,叫计时香。农民赶水有赶几寸香之说。也有用于站岗的,叫站岗香。
这次与制作土家香的工具水磨香车的无意解逅,引起了我的无限兴趣。之后,我按老人提供线索的河道寻找,最终在河的下游发现了两处闲置毁弃的水磨香车:一处完好无损,打开闸门还能正常运转磨香;一处仅剩引水渠和引水棬槽。
水磨香车始于元朝2005年,我在龙山县太平山森林公园建设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森林公园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工作。当时,太平山森林公园包括太平山(佛教文化)和茨岩塘、兴隆街(红色文化)三个区域。因而我有了深度接触土家制香村———苗沟的机会。
苗沟是条溪,而且还是个村。作为沟它源于村后大山,全长不超过4公里。作为村它是由原来的苗沟村和苗源村合并而成,全村不过143户447人,且都散居在离沟不到100米两侧的斜坡上。苗沟是个典型的土家族苗族集聚区。沟两侧200米外,方圆10公里了无人烟。海拔1380米的苗沟村,水源充沛,气温低于山外2-5摄氏度。
那年,在苗沟的溪岸上一路都看得到水磨香车遗弃的作坊和两座运转中的水磨香车。那年,我采访了几名水磨香车的知情人和制香人。
解放前,从苗沟溪和普口车河的交汇流处到苗沟的源头共有100多部水磨香车,满溪都是“哐啷、哐啷”的磨浆声。到了上世纪80年代就只剩下15部了。2005年就只有余善友、向庭清、曾老二、石兴发、石家成五家了。2006年就只2部了。
苗沟人把制作土家香的工具车叫水磨香车。它是由水车车叶、滚心、大拐、推杆、压杆、磨槽、棬槽、盛槽、盛池、引水渠、分水渠构成。运行中水通过引水棬槽冲击车叶,带动滚心,滚心带动大拐,大拐带动推杆,推杆带动压托在磨槽上来回磨擦。磨出来的木浆经过滤、压干变成半成品带回家做香。苗沟香有佛 (道、巫)香、檀香、熏香、蚊香等几种。
据一些制香人说,苗沟香的制作工艺始于元初,是随彭、田、向三姓入住苗沟开始的。千年来,苗沟香是*父子相承流传下来的。这在《龙山县志(嘉庆版)》中得到证实,如今,由于收入低、打工、来龙县城机械磨浆机的引进和烤烟、百合产业的兴起,手工磨香工艺已绝灭。
活着的老峡滚香2011年3月的一天,我在湖北省来风县骑自行车的过程中经过旧司乡高桥村老峡口的时候发现老峡钢索桥下有正在运行的水磨香车。这个发现让我非常兴奋。6月19日我带着采录工具来到老峡口,想深度采录这个“活”着的水磨香车。
在老峡钢索桥下,香饼车歇业停运。制好的木豋撩在磨槽边。在盛浆池黄色木浆清沁袭人的香味和青条磨石岩油亮的光泽以及棬水筒滴答的水声中我采录了老峡口香饼车的数据。随后,在老峡村妇的指引下我渡过香车溪,踩上木架桥,顺着青岩路来到老峡制香人杨玉平的家,掩映在青山翠竹中的青砖小屋。(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