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吉首大学离退休工作处网站!

文学天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品欣赏 > 文学天地 > 正文

作者:刘席珍

 

 

  我的老家在安化县大福坪乡,当时,全乡只一所完全小学。记得上学的那天,我穿上妈妈用“家织布”连夜缝制的“满襟衣”,背上新的“王风袋”(家乡常用的一种长而窄的锁口布袋),由土改工作队张阿姨带着,去大福完小报了到。此后,每天清早,我就提着红薯米加几个青辣子的中饭,高高兴兴地上学了。虽然每天都要来回走八九里山路,肚子也并不吃得太饱,但每天能坐在教室里上课,心中就甭说多高兴了。

  50年代初,安化全县只一所初级中学,设在梅城。我从大福完小毕业后,考上了初中,到梅城去上学,要走九十里路。于是每期开学,我就穿上父亲专门编织的“布筋草鞋”,天没亮起程,迈开双腿,整整走上一天,赶到学校。但想到有书读,心里还是像喝了蜜一样甜。在学校,我荣获甲等助学金,当第一次领这笔钱时,我双手不禁颤抖,想到祖辈父辈都是睁眼瞎,而我现在却领着国家的钱来读书,这真是新旧社会两重天;我也知道,当时国家正在搞建设,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政府却拿出一大笔来资助贫苦子弟上学,我怎能不激动呢!转瞬初中又毕业了,县里再没有学校可上,要升学,就得走出县门。在老师的指点下,我报考了常德女中,开始了远离家乡的求学之路。的确,依现在看,安化常德,可谓近在咫尺。但当时从安化到常德,没有公路,上学得走三天,自己背着行李,很是累人。不过到了学校,和同学们一起吃着各自带来的干薯片、炒玉米、炒花生等土产时,路上的疲劳,脚上血泡的疼痛,马上就忘得一干二净了。就读常德的三年里,这所女中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有件事更使我终身难忘,因为它确定了我今后人生的轨迹:高三那年寒假,回家路上,我邂逅了时任县教育局人事科长的远房大哥,他见我的第一句话就说:“你这个出远门的秀才,将来回乡当教师吧。现在国家发展快,各条战线都在鼓干劲,争上游,教育也不落后,你看现在全县由原来的一所初中,增加到了三所,但办高中仍很困难,太缺老师了!我这个人事科长真有点恼火。”这席话对我触动很大,想到自己由一个提篮采野果、扯猪草的女孩,长成了一个“出远门的秀才”,既然现在缺教师,我就应该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出力,回报党的恩情。就这样,女中毕业后,填高考志愿时,我在表格的第一栏里,端端正正写下了“湖南师范学院”几个大字。

  19589月,我如愿以偿,来到了省会长沙,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在这里,我如饥似渴地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充实和提高自己,为将来当好一名教师做准备。我们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每天课余,我们都要举行各种文娱体育竞赛;每个寒暑假,我们都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一起修过京广复线,一起下矿井挖过煤,也一起支过农,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磨炼了我们的意志,也纯净了我们的思想,加上每周二下午雷打不动的政治学习和反复的思想教育,同学们大都具有祖国利益至上的观念和积极乐观的阳光心态。

  19627月,大学毕业,我和其他同学一样,写决心书,积极申请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就这样,我作为支边的一员,来到了湘西,被分配在永顺一中教书。面对着一群群憨厚质朴的山里孩子,聆听着家长们那期盼而恳切的话语,我告诫自己,一定要站好讲台。就这样,深夜,我拨亮煤油灯 (当时学校还没有电灯)抓紧编写教案;清早,空着肚皮(当时学校按乡俗,一天只吃两餐)去上课;晚自习,摸黑去辅导学生。我的努力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我的认真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尊崇,我的“霸蛮”也慢慢使我名声在外,以致长沙、益阳等地的中学,频频向我和我爱人(支边的大学同学)招手,虽然一时确有受宠若惊之感,但想到以前立下的誓言,最终还是不为所动,坚守承诺,不改初心。

  1985年初,我调到吉首大学工作。从报到的那天起,学校领导就对我关怀备至,在一般教师还只能住单间平房时,我家就住进了两室一厅的楼房。后来学校扩建,搬迁到了砂子坳校区,全家又住进了四室两厅的新屋。现在,我们的学校环境优美,草木苍翠,湖水碧绿,各种设施布局合理,楼房错落有致,是读书学习的好地方;我们学校的地理位置也极佳,北连吉首老城,南接乾州新区,可以说是现代城市中一处静谧安宁的人间仙境。学校的学术氛围相当浓厚,老师们各显所能,教学科研,齐头并进。20014月,朱镕基总理在视察我们学校时,就挥笔写下:“吉首有材弦歌盛”(《七律•湘西》)的诗章,并向全校师生们说:“吉首大学是湖南的骄傲!”是的,解放前,湘西这块荒蛮之地,连中小学都没几所,哪有过大学!但自1958年周恩来总理亲笔批示建立吉首大学后,学校在党的领导和上级部门的亲切关怀下,一代又一代吉大人筚路蓝缕,砥砺奋进,将一所专科学校,逐渐办成了一所拥有本、硕、博三级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等学府。这确实是非常值得骄傲的。

  几十年来,我一直关心时政,读报、看新闻联播,已成习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变化,令我倍受鼓舞。现在,我们已经是制造业强国,在科技领域里,许多项目由跟跑变成了领跑:第一个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探索宇宙奥秘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果;先进、精确、灵敏的北斗通讯导航,已顺利投入使用;深海探测技术,在世界遥遥领先;国产大飞机,南来北往,遨翔蓝天;“复兴号”动车,飞奔在祖国大地上……每当这些喜讯传来,我心里就无比激动,为祖国的飞速发展感到自豪。而农村的变化同样令人欢欣鼓舞,我经常接到亲戚们的电话,告诉我家乡巨变的消息。我也经常随队和同事、同学一起下乡,看到这里村村都通了水泥公路,许多农民购买了汽车,旧瓦房几乎全换成了新洋楼。我曾几次到过革命老区永顺塔卧,问到现在的生活,老乡们都异口同声称赞共产党好,改革开放政策好!

  现在我已年满八十。在新中国生活的七十年里,我亲历了祖国突飞猛进的大发展大变化,享受到了人间的无比欢乐、幸福与荣耀。我的学生遍布五湖四海,他们已成了国家的栋梁,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了出色的贡献。我的三个儿女,也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阔步前进,有的成了大学教授,有的当上公司经理;三个孙辈,在祖国经济腾飞的大好时光里,也都如鱼得水,老大在读博,老二硕士毕业进了上海一家大公司,老三升了初中。现在交通便捷,通讯畅达,节日长假,孩子们驾车回家,聚在一起,欢声笑语,其乐融融。述说至此,我不由自主放下笔,兴奋地走到客厅,对着祖孙三代共十一口的“全家福”,仔细端详和欣赏起来。当我再将目光移到挂在墙上的五星红旗时,内心对党的感激之情就如泉喷涌,一股幸福的热流满布全身。是的,没有共产党,没有新中国,哪有我的今天;没有改革开放,哪有我这幸福美满的家。在庆祝建国七十周年的欢乐日子里,我该有多少知心话儿对党说啊,但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上一条:一生倾情湘西 服务武陵发展———“湘西之子”张永康教授采访记

下一条:辉煌壮丽70年,华夏奇迹满人间----- 新中国崛起之路

关闭